中國藥企需求“資本”操作的思考
更新時間:2008-02-13 點擊次數: 5400次
近日,股市遭遇大滑坡,中國市場也未能幸免。但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新醫改方案出臺、資本市場建設利好等大勢下,今年中國醫藥資本市場非常值得期待。一方面,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大量中小藥企將有的可尋,找到合適的融資平臺;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不斷介入,中國醫藥行業還會尋求海外上市。
2008年1月,吉林金藥首開海外上市閘門,宣布即將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緊接著,海歸派上海桑迪亞以CRO概念獲得IDG等三國私募的青睞,亦為今年私募股權投資中國藥業開局;與此同時,國內外并購暗流涌動:自1月3日藥明康德宣布收購美國AppTec公司后,日前又傳出中國通用正在醞釀參與華北制藥戰略重組的消息;而隨著創業板建設步入尾聲,一直被認為已被政策及市場因素逼到生死邊界的中小藥企開始被紛紛看好,很可能成為今年的一股資本生力軍。
“相對于去年的謹慎,今年業內資本肯定會積極很多。事實上,有前瞻性的資本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積極介入了。"西南證券研究中心張仕元表示,影響今年醫藥行業資本流向的主要因素包括新醫改方案的出臺和資本市場的建設(主要是創業板),其中,新醫改的政策趨向將決定資本的流向,總的來說,醫與藥都會出現熱點。
新醫改決定資本流向
隨著新醫改等關乎行業發展的政策愈發明朗化,業界對于資本追逐醫藥行業的主要著眼點放在了與醫改相關的細分行業上。
興業證券資深醫藥行業研究員王晞認為,醫改帶給醫藥行業的長期影響才剛開始,國家將放開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促使二級市場更為活躍。“資本市場將關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如研發和營銷能力強、品牌價值高、管理的企業。我們認為,生物技術、創新藥物、醫藥商業會是重點,企業將在醫藥行業的整合中受益。"
中投證券資深醫藥行業研究員周銳則表示,在醫改過程中,流通企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醫藥商業子行業將成為資本追逐的重點,一些具有產品和渠道資源的國有企業在“國退民進"的過程中也是資本追逐的熱點,價格高度景氣的原料藥企業亦有可能成為被追逐的對象。他認為,在2007年行業整體盈利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之后,醫藥行業對業外資本的吸引力將有所恢復,但行業內的資源和市場正加速向優勢企業集中,因此資本將主要流向有一定規模的企業。
另一方面,張仕元提出,由于新醫改貫徹“低水平、廣覆蓋"原則,著重公益性質,藥價仍堅持以“低價薄利"為主,鑒于此,藥品生產企業依然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加上新藥注冊標準從嚴,許多依靠簡單改劑型的企業將逐步被淘汰,無論是在一級PE市場還是在二級市場的投資資本,追逐的焦點在生物技術、醫療器械、藥品研發、連鎖醫療服務等領域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企業。
贏在“我"小
從2007年底開始,世界性股市受到美國次級債的影響而回落,同時亦引發中國股市的見頂回落,市場再一次驗證,次級債風波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是現實和長遠的,而其對中國市場產生的消極影響還將持續,其對投資者的心態影響也是巨大的。張仕元分析說,對于醫藥資本而言,今年可能更多地還是集中在私募股權投資階段,在二級市場展開并購的可能性不大。“畢竟資本市場處于zui熱階段,二級市場股票定價太高。但對于需要融資的企業來說,今年依然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期,無論是IPO融資還是再融資。"
然而,外圍市場震蕩不改“價值成長"主題,隨著中國股市創業板建設步入尾聲,業界普遍認為今年較為耀眼的將會是中小企業。“創業板建設將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與中小企業板推出時一樣,藥企將會是主要贏家之一。"張仕元如是評價。
有業內人士認為,擁有眾多小市值公司的醫藥板塊,得益于新醫改啟動的杠桿作用,它將備受資本青睞,行情會較好。王晞也表示,醫藥行業的創新一直是資本市場的重點,創業板將在年內推出,預計有較多的風險投資進入生物技術、創新藥物研究領域。
張仕元指出,2008年可能出現海內外“雙活躍"的局面。一方面,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大量中小藥企將有的可尋,找到合適的融資平臺;另一方面,隨著資本的不斷介入,中國醫藥行業還會尋求海外上市。
海外并購為時尚早?
2007年,中國藥業在海外市場活動頻繁,借殼、造殼、募資等融資方式紛紛浮出水面,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向中國藥業靠攏,而業界對于今年在海內外兩個資本市場的選擇判斷上略有不同。
周銳認為,國內資本市場對醫藥行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它將是企業上市和再融資的主要市場。同時,不排除有在海外上市的藥企回歸A股的可能。但他同時表示,隨著中國醫藥企業化進程的加快,未來海外并購案例會愈來愈多。“醫藥行業的海外并購應當借鑒其他行業經驗,在充分了解海外市場的基礎上行事,避免盲目并購。像藥明康德這樣的CRO企業,其主要客戶是跨國大公司,在海外上市有利于其市場影響力的擴大,這值得目標市場或目標客戶在海外的企業借鑒。"王晞亦表示,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日趨完善,會有更多的企業選擇在國內上市。他認為,海外并購對中國醫藥企業而言還為時尚早,其對外收購的象征意義可能大于實質。“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很多,包括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也許2~3年之后,中國企業才能真正走向。"張仕元則指出,藥企在海外并購中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優劣勢何在;其次要弄懂法律背景,不要陷入尷尬境地,能請當地中介機構做服務;zui后就是要把并購后的運營做好,注意不同國家文化的融合。
“中國藥企要想成長壯大,必須過‘化’這一關。尤其是業務延伸至國外的企業,更要注重資本來源的化和業務的化,要把國內的成本優勢和市場的廣闊優勢結合起來。"一位業內人士總結認為,在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流動性過剩沒有逆轉、境內外融資成本比較低的時期,企業必須把握好時機,積極參與資本運作。“在產品進入存在技術壁壘的地區,企業不妨換個角度操作,可能會容易一些。因此,我們期待有更多的企業能夠參與資本運作,無論是單純的融資還是出于產業整合進行的并購。"這位人士zui后表示。